中國次生災害風險及保險啟示
導語 隨著天氣逐漸轉暖,中國南方地區的雨季也隨之到來,因而需要對強降雨所帶來的各種風險提高警惕。在強降雨帶來的各類風險中,除了洪水風險之外,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災害所帶來的危害也不容小覷。 瑞士再保險瑞再研究院 sigma 報告顯示,以年度保險損失總額統計,2018年是有記錄以來的第四高位年份,全球因自然災害造成的保險損失高達760億美元,其中次生災害造成的損失高達60%以上。同時,氣候變暖將有可能導致愈加頻繁的極端天氣事件。次生災害的破壞性影響最明顯。在中國,尤其是在云貴高原、甘肅、以及西藏等地區,每年由此類災害所造成的財產以及人身傷亡損失難以估量。 本文從次生災害(尤其是中國的次生災害)所造成的影響入手,分析介紹了不同類型的次生災害(包括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的特點,進而著重討論了中國在應對次生災害風險面臨的痛點和難點,以及瑞再面向中國市場的解決方案和未來發展方向。 應雯雯 瑞士再保險財產險部巨災風險專員 中國次生災害的影響及特點 2010年8.7甘肅舟曲特大泥石流1 由脆弱地質環境和超強降雨引發的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事件,泥石流長約5千米,平均寬度300米,平均厚度5米,總體積750萬立方米,流經區域被夷為平地。災害主要涉及城關鎮和江盤鄉的15個村,受災面積約2.4平方公里,受災人口26470人。人員傷亡慘重,截至2010年9月7日,遇難1557人,失蹤284人。 2017年6.24四川茂縣山體滑坡2 2017年6月24日6時,四川省阿壩州茂縣疊溪鎮新磨村突發山體高位垮塌。滑坡體大約有800萬立方米,基本容重為2400萬噸,滑坡最大落差約1600米,平面滑動距離2500米至3000米。國土資源部專家通報成因:疊溪鎮處地震斷裂帶,包括汶川地震在內的歷史上多次地震對山體造成影響,加之連日降雨,內外因共同作用誘發此次災害。 事故造成40余戶農房被埋,100余人失蹤,河道堵塞2公里。截至6月27日10時,共發現遇難者遺體10具,仍有73人失聯。 2017年8.28貴州納雍山體崩塌事件3 貴州納雍縣張家灣鎮普灑社區大樹腳村發生山體崩塌地質災害,崩塌山體距離災害地垂直落差約200米,崩塌巖體約為60余萬立方米。塌方體覆蓋了5000至6000平方米的區域,截至8月30日16時,已造成200余人受災,其中23人死亡,8人受傷,仍有12人失聯。250余間房屋倒塌,直接經濟損失1500余萬元。 以上事件并不僅僅是個例,泥石流、滑坡、崩塌等次生災害具有發生頻率高,單點破壞力強等特點。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我國近年來相關災害的統計數據如表1所示: 項目/年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發生泥石流次數 339 387 652 483 554 發生滑坡次數 1631 5524 8194 5668 8149 發生崩塌次數 858 1356 1905 1870 1860 地質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萬元)(不限于上面三種,僅供參考) 147128 359477 354290 250528 567027 表1:我國近年來相關災害的統計數據4 此類災害不僅對居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同時在一些大型事件中,也經常伴隨著大量的人身傷亡。危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對居民點的危害,是此類災害最常見的危害之一。經常會導致農田、房舍、工廠等建筑物的損毀,同時傷害淹沒人畜,造成村毀人亡的災難。 對公路、鐵路的危害也十分普遍。泥石流、滑坡或者崩塌,都能直接截斷、甚至淹沒鐵路、公路,摧毀路基、橋涵等設施,從而致使交通中斷,給運輸帶來重大損失。同時,還可引起正在運行的火車、汽車顛覆,造成重大的人身傷亡事故。 對水利設施的危害,主要是沖毀水電站、引水渠道及過溝建筑物,淤埋水電站尾水渠,并淤積水庫、磨蝕壩面等。崩塌有時還會使河流堵塞形成堰塞湖,這樣就會將上游建筑物及農田淹沒。 對礦區的危害,礦區針對此類風險的易損性尤其特殊,可導致礦山坑道的淤埋,傷害礦山人員,造成停工停產,甚至使礦山報廢。 滑坡、泥石流、崩塌等次生災害的區別 雖然同為地震和強降雨的次生災害,那么,滑坡、泥石流和崩塌有什么區別,又是如何界定的呢5? 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在山區或者其他溝谷深壑、地形險峻的地區,因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災害形成的一種挾帶大量泥砂、石塊等固體物質的固液兩相流體,呈黏性層流或稀性紊流等運動狀態,是高濃度固體和液體的混合顆粒流。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者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者軟弱帶,整體地或者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 崩塌 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巖體或者土體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脫離山體發生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或溝谷的地質現象,又稱崩落、垮塌或塌方。 它們的主要區別可以從成因和形態兩方面進行區分。 成因方面: 泥石流的形成,其自然因素與地質構造和降雨有密切的關系。在地勢陡峭、泥沙和石塊等堆積物較多的溝谷,每遇暴雨或長時間的連續降雨,就容易形成泥石流。從人為因素來看,不合理的開發會導致人為泥石流形成。而滑坡主要發生在易于親水軟化的土層和軟質巖中。當堅硬巖層內存在有利于滑動的軟弱面時,也易于形成滑坡。其他如風化、降水,人為不合理地加載、地表水對坡腳的沖刷、地震等,也是形成滑坡的原因。而崩塌多發生于坡度大于 45 度的高陡坡,孤立山峰或凹形陡坡,一般是由于巖石和土塊受重力作用,有時會突然爆發。 形態方面: 泥石流是泥沙、石頭和山洪混合后形成的泥漿,屬于流體。滑坡是因為地形重力結構發生變化而發生的山體崩塌災害,它沒有山洪混合,且整體性強,屬于非流體。而崩塌則常堆積在山坡腳,雖然也是固體,但相對于滑坡的整體性,崩塌物多呈錐形體,結構零亂,毫無層序,且與母體脫離。 針對該類次生災害的政府舉措和保險保障 泥石流、滑坡、崩塌等此類地質災害的防治工程量大,牽涉部門多,需要嚴謹的科學指導。其中,政府的統領和協調作用非常重要,需要與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進行合作,制定合理的事前防御以及事后補償全面保障機制,確保防治工程的全面有效性和可實施性。 從工程角度出發,此類災害的防治措施有兩類: 一是生物措施,通過植樹造林、種草育草來改善土地植被的覆蓋情況,保持水土,使斜坡坡面得到保護。 二是工程措施,修建跨越工程、防護工程、排導工程及攔擋工程,同時減少不合理的開采開挖而導致的山坡穩定性的破壞。 從行政角度出發,政府需要及時排查此類災害的隱患點,合理預估相應的人員傷亡及經濟損失影響,進而做出防治舉措或及時搬遷隱患點居民。此外,針對災害可能造成的損失,政府也需要設立相應的災后重建補償機制,合理運用保險類金融產品對風險進行轉移。 平武縣案例 平武縣政府在針對泥石流、滑坡等災害的防治工作中,樹立了非常好的榜樣。截至2019年11月12日,平武縣政府針對其縣境內,排查了共計1719處隱患點,并對每一處隱患點的具體位置(精確到經緯度)可能引發的災害規模及相應人員、財產的損失進行了統計。同時,政府還針對所有隱患點進行了追蹤記錄并一一排除或搬遷居民。 此外,平武縣政府還就該類災害,于2019年12月專門購買了政府財政巨災保險。通過全方位的舉措,使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得到保障。 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除了政府以及社會捐贈的救濟,上面提到的保險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那么,在此類(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災害事故中,保險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呢? 雖然在一些基礎的人身和財產保險(如人身意外險、財產綜合險、財產一切險)中,泥石流類的自然災害是包含在內的,但從保險賠付的角度來看,此類重大災害的理賠案例幾乎未見,其理賠金額相對于泥石流、滑坡類的經濟損失可謂是杯水車薪。正如其他自然災害保障缺口(2018年,全球2220億美元的自然災害保障缺口,亞洲占41%),該類次生災害的保障缺口同樣十分巨大。 瑞士再保險在次生災害領域 做出的努力與成績 在巨災保險領域,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通常作為地震模型的次生災害(secondary peril)予以考慮。然而,該類次生災害的形成具有很強的局地特性,既與當地的地理地質環境有關,又與氣象條件(如局部強降雨)密不可分。因此,缺少具有高分辨率的災害風險地圖是制約著此類次生災害建模的重要因素。而由于泥石流、滑坡等災害的復雜性,其災害風險的評估對底層數據(包括地表類型、土壤環境、斜坡角度、植被情況等)的依賴程度很高。如何應用有效的模型對有限的底層數據進行分析推演,從而生成合理的災害風險地圖,一直是巨災模型科學家們亟需解決的課題之一。 作為再保險領域的領頭者,瑞士再保險不僅在其內部的巨災模型中,考慮了該部分次生災害的風險,還通過其對外開放的風險地圖CatNet,為客戶提供了相應的風險評估。 圖1:滑坡災害圖示例 早在2015年,瑞士再保險就在美國加州、南美、加勒比海和日本四個地區的地震模型中,加入了Landslide(以下翻譯為滑坡,代表滑坡、泥石流、崩塌等一類災害)作為次生災害進行風險建模。2019年,瑞士再保險又將該部分的研究與建模擴展到了全球范圍。在其為客戶提供的在線巨災風險地圖系統CatNet中,加入了Landslide圖層。該圖層為用戶提供了全球范圍內任一地點的滑坡類風險評級,表示該位置受到滑坡類災害影響的可能性。該圖層是基于30米數字高程模型(DEM)作為基本數據集進行開發的。從該DEM得出的坡度角,并與其他滑坡條件(地質)和觸發因素(降水和地震)相結合,計算出世界范圍的滑坡敏感性地圖。它顯示了滑坡可能在何處演化,使用危險指數值代表滑坡在此點發展或流經滑坡的可能性的組合。滑坡災害圖如圖1所示。 此外,在瑞士再保險的推動下,瑞再與中航安盟保險公司一起,于2018年12月為四川省阿壩藏羌自治州的茂縣政府,設計了涵蓋地震、泥石流、突發性滑坡等地質災害和人身傷亡的全面保障方案。瑞士再保險作為項目發起人和獨家再保人,從風險評估到項目設計,從保險賠付到災后重建,以現實案例印證了巨災保險在提高社會及經濟韌性上的巨大作用。 案例:茂縣強降雨災害快速獲賠 災害發生: 2019年8月20日,受持續強降雨影響,四川茂縣發生泥石流、山洪、山體坍塌等自然災害,災情嚴重。 瑞再參與: 2018年12月,瑞士再保險作為茂縣巨災保險項目的發起人,促成茂縣人民政府與中航安盟保險公司簽署了《全面合作框架協議》和《財政風險巨災指數保險合作協議》。 賠付: 2019年8月26日,茂縣政府收到首筆50萬元快速理賠款,并立即用于災后救助和生產生活恢復。瑞士再保險作為該項目的獨家再保人,始終和中航安盟及茂縣政府工作在救災第一線,全力支持快速賠付和緊急救災。 茂縣在建立健全巨災保險制度,完善災害管理體系方面為全國的縣市樹立了榜樣。四川省一直是我國地質災害第一大省,面臨著嚴峻的地災防治形勢。該項目的實施,也讓四川在災害防治中積累了有效的經驗,摸索了從單一防災、被動防災、局部防災到主動防災、精準防災、全面防災的方法。同時,也為四川省所在的青藏高原地區,乃至全國類似的地質條件區域,都提供了極具借鑒價值的參考。截至目前,四川省平武縣、金川縣、理縣等其他縣市,也都逐步落實了符合當地地質情況的巨災保險保障項目,對其頻繁發生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給予了相應的保障。 InSAR高科技助力災害防治 在應對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的過程中,除了防治工作,適時的預警也是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另一重要部分。由于此類地質次生災害的突發性,一般的方法或手段很難進行有效的預測。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尤其是隨著雷達技術的發展和普及,使得針對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的預測預警變為了可能。 北斗/GNSS監測系統提前2天預警甘肅黃土滑坡,無人傷亡6 2019年3月26日5時01分06秒, 甘肅省永靖縣鹽鍋峽鎮黨川村黑方臺黨川6號和7號滑坡體附近新發生了一起黃土滑坡,滑坡體積約20000立方米。長安大學張勤教授研究團隊和成都理工大學許強教授研究團隊聯合監測預警,提前2天對滑坡發出黃色預警,預警信息以短信、微信方式通知到鹽鍋峽鎮地質災害應急中心和相關村干部,當地政府及時采取防范措施。本次滑坡掩埋主渠50米,耕地十余畝。由于提前發出了預警信息,避免了人員傷亡。 什么是InSAR技術? InSA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縮寫InSAR或IfSAR),譯為干涉合成孔徑雷達,是一種應用于測繪和遙感的雷達技術。這種測量方法使用兩幅或多幅合成孔徑雷達影像圖,根據衛星或飛機接收到的回波的相位差來生成數字高程模型或者地表形變圖。理論上此技術可以測量數日或數年間厘米級的地表形變,可用于自然災害監測,例如地震、火山和滑坡,以及結構工程尤其是沉降監測和結構穩定性。 InSAR技術因其具有范圍廣、精度高、全天候等技術優勢,其應用十分廣泛。尤其在防災減災地質調查、工程建設、精確制圖等方面的作用突出。比如用來生成中等至超高分辨率的數字高程模型(DEM),監測坡度位移、沉降和滑坡等。其中利用InSAR技術對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的監測和預警已在多個地區進行了試點,并多次成功預警了災害事故的發生,幫助政府及時有效地采取了防范措施,避免了人員傷亡。 此外,InSAR技術在有效預警,防范人員傷亡的同時,也可對滑坡等災害的規模進行快速有效的估測,為經濟損失的預估提供依據,因此在保險領域可以得到廣泛的應用。目前,針對滑坡等災害的規模估計,主要依賴于人工測量,不僅在災害規模的精確性和時效性上有所欠缺,同時還有一定的風險。例如茂縣以及平武縣所投保的泥石流、滑坡保險,若政府希望在受災后的第一時間內得到理賠,就需要提供相應的災害土方量進行理賠核算。雖然指數保險的形式已經極大地簡化了理賠流程,加快了理賠速度,但針對此類保險,仍需要勘測人員進行現場評估。此時,對于評估的風險性、精確性以及時效性是無法做到全面兼顧的。若勘測人員第一時間進入現場,無疑有著二次災害的風險;若待風險平息,則會損失掉時效性和精確性。因此,利用有效的科技手段進行勘測是對投保人及時獲得理賠的有效助力。 綜上所述,次生災害給中國,尤其是西南部地區,所帶來的風險及損害不容小覷。針對不同種類的次生災害,應科學、系統地安排相應防治工作。不僅要通過生物、工程的措施做好災前預防,合理避災,也需要發揮保險等金融工具的杠桿作用,及時有效地做好救災及災后重建等工作。同時,隨著雷達技術的逐漸成熟,將此類高科技(如InSAR)全方位地應用于防災減災的體系中不僅可以有效地預防災害,也可更加快速準確地評估災害規模,得到相應救助。 瑞士再保險在次生災害領域一直有著較為深入與超前的研究,無論是全球范圍內的滑坡泥石流風險地圖,還是國內首創的滑坡泥石流指數保險,都展現瑞再在該領域的領先地位。瑞士再保險也將繼續保持在該領域的研究與投入,希望可以進一步結合先進的雷達技術,為行業提供更為精準的解決方案。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歡迎聯系瑞士再保險財產險部巨災風險專員應雯雯,Wenwen_ying@swiss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