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6萬方重污染土壤堆積水泥廠,附近居民對環境衛生深感擔憂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賀詩 | 重慶報道
有73年歷史的鋼鐵老廠從市區搬離,留下的土地被規劃為商業用地和居住用地。那么,其原址上的土壤需要進行治理嗎?
毫無疑問,因鋼鐵廠的性質,遺留土壤中難免含有氰化物、重金屬、揮發性有機物等嚴重有害健康的物質,需要由具備相應資質的專業公司對土壤進行專業的修復和治理。
同時,在修復和治理過程中,若污染土壤需要運輸,治理單位也應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要求,避免對運輸沿途和目的地造成危害。
2018月8月31日發布的《中國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規定,生產、使用、貯存、運輸、回收、處置、排放有毒有害物質的單位和個人,應該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有毒有害物質滲漏、流失、揚散,避免土壤受到污染。
近日,《中國經濟周刊》接到報料,在西部重鎮重慶,在對重慶鋼鐵集團搬遷后的土壤整治過程中,存在違規處理污染土壤的情況,且事件已經發生了三年多,至今未得到妥善處理。
數萬方污染土壤被運往水泥廠傾倒、存放
作為曾經的全國重要的軍工鋼生產基地,重慶鋼鐵集團原廠址位于大渡口區,在如今的重慶,這里已是內環以內的城市核心地帶。
2011年,在啟動環保搬遷計劃數年后,在大渡口區生產73年的重慶鋼鐵老廠區全面關停。此后,重慶鋼鐵老廠區所在地被規劃為商業用地和居住用地。
2014年,重慶渝富資產經營管理集團有限公司通過土地競拍,拿下重慶鋼鐵老廠區地塊。天眼查顯示,重慶渝富資產經營管理集團有限公司的唯一股東為重慶渝富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2016年4月,重慶渝富興盛土地開發有限公司(重慶渝富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屬子公司,現改名為重慶渝富土地開發經營有限公司)發布“重慶市大渡口區濱江老工業區重鋼葛老溪地塊原址場地污染土壤修復治理工程”招標文件,對該地塊土壤修復治理進行公開招標。
2016年5月,北京建工環境修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建工修復”)中標。據北京建工修復微信公眾號發布的文章,當年7月22日,由北京建工修復承接的,重慶地區目前規模最大的復合型工業污染場地土壤修復項目——重鋼葛老溪地塊原址場地污染土壤修復治理工程舉行開工儀式。文章中還提到,需修復土壤總量約22萬立方米,中標額逾8700萬元。
重慶長壽區人李洋對《中國經濟周刊》報料稱,在治理過程中,北京建工修復將污染土壤運送至重慶長壽西南水泥有限公司(下稱“長壽水泥廠”)廠區傾倒、存放,導致長壽水泥廠附近遭受了嚴重污染。
長壽水泥廠大量堆放的土壤,李洋攝于2020年3月30日。
李洋之所以對此事件極其關注,因其老家正位于長壽水泥廠附近,據他所言,附近居民對有毒土壤的大量堆積極為擔心。
李洋向記者提供了一份《場內清挖土壤最終處置方案》,該方案詳細描述了重慶鋼鐵老廠區所在地葛老溪地塊污染土壤的幾種處置辦法。
在該方案中,列明的有資質處置污染土壤的廠家共有5家,分別位于重慶市合川區、江津區等地,其中并沒有長壽水泥廠。
目前,記者暫無法確定該方案是否是北京建工修復向重慶渝富興盛土地開發有限公司提交的最終方案。
李洋了解到,在存放、處理重慶鋼鐵老廠區地塊污染土壤之時,長壽水泥廠無獲批手續和技術改造措施。2018年5月,原重慶市長壽區環境保護局(下稱“長壽區環保局”)曾發文,長壽水泥廠內貯存了重慶鋼鐵老廠區污染土壤,并叫停了該行為,要求“在項目未完善生產設施及相應配套環保設施建設、未通過專家核查驗收并報請我局(長壽區環保局)同意前,不得利用重慶長壽西南水泥有限公司水泥窯開展污染土壤協同處理”。
李洋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提供了一份長壽區環保局向重慶大學發去的《環境影響評價意見批準書》,該批準書落款時間為2017年6月。
該批準書顯示,重慶大學此前曾向長壽區環保局提交了一份污染土壤協同處置技術研究審批申請表,指出長壽水泥廠通過投資約3300萬元的技術改造,可以滿足污染土壤的處置要求。長壽區環保局同意技術改造,并表示“經驗收合格后,項目才能投入正式運營”。
不過,據李洋所言,該技術改造并未實施,所以長壽水泥廠依然不具備處置污染土壤的能力,對處置的驗收也無從談起。目前尚余約6萬方污染土壤堆放于廠內,至今已超過三年。
李洋還質疑,北京建工修復2016年7月就開始在重慶鋼鐵老廠區進場施工,將污染土壤運進長壽水泥廠,但2017年4月,該地塊治理修復工程才取得原重慶市環境保護局備案意見。那么,施工方案獲批前的一切施工、治理行為均涉嫌違法。
修復工程“驗收合格”
據李洋向《中國經濟周刊》反映,按重慶渝富興盛土地開發有限公司招標文件,該項目工期為:場內施工工期150天,場外處置工期215天,總工期365天。按2016年7月22日北京建工修復舉行開工儀式算起,該項目應于2017年7月全部完成。
但據李洋所述,該項目于2018年10月才完成場內驗收,工期被拖延超過一年。當地環保部門2018年10月的評估文件稱,“2017年4月至2018年9月,治理修復單位按照技術方案對地塊內的污染土壤進行了清挖、轉運、篩分、修復和外運/回填,共清挖污染土壤247321 立方米,其中重金屬污染土壤約70069立方米,高濃度有機污染和復合污染土壤共約115456.5立方米,低濃度有機污染土壤約61795.5立方米;篩分后的重金屬污染土壤經固化/穩定化修復檢測達標后送江津生活垃圾填埋場填埋,高濃度有機污染和復合污染土壤外運水泥窯進行協同處置,低濃度有機污染土壤經化學氧化檢測達標后場內回填;篩分出的石塊共52067.6立方米經清洗、檢測合格后場內回填”“污染地塊治理修復效果達到了修復目標”。
當地環保部門的評估文件同時強調,本次效果評估僅針對重慶市大渡口區濱江老工業區重鋼葛老溪地塊治理修復場內工程。污染土壤異位處置須按照技術方案實施并在八個月內完成,完成后另行申請效果評估。
但據李洋反映,外運水泥窯進行“協同處置”的數萬方污染土壤仍堆放于長壽水泥廠未作處理,迄今已經3年多。
污染土壤會嚴重影響當地衛生環境、危及居民健康,附近居民對此深表擔憂。《中國經濟周刊》將繼續對此事進行調查。
(文中李洋為化名)